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人工智能专题活动在港中大(深圳)成功举办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迭代,从科技前沿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此次专题通过主题报告和学术研讨的形式,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探索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专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黄建伟教授主持。
专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黄建伟教授主持

人工智能专题现场
本专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荣誉讲席教授郭爱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院长魏奉思、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清华大学教授隋森芳、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夏克青,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蔡小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晨钟,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李海洲等共同参与。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石光明、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分别作主题报告,分享人工智能领域前沿视野和行业洞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教授、理工学院朱熹教授、数据科学学院武执政教授、数据科学学院王本友教授分别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作主题报告,深度解析人工智能为产业发展带来的变革力量。200余名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学界、业界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话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出席活动并代表大学致辞。朱世平院士向远道而来的各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深圳是“技术之都”“创新之都”“创业之都”,深圳无论是在创新能力、产业生态以及市场规模方面,均稳居全国创新第一方阵,有能力给全国的人工智能事业发展树立典范。同时,他指出,大学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发展需求,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前沿发展,致力成为人工智能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领先者。
石光明教授是语义通信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提出了语义通信的基本框架和国际标准。石光明教授分享了大模型之后的AI思考,他提出,大模型的出现把AI技术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但高能耗、大算力、思考过程难解释、不理解物理世界等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来面向特定任务、连接物理世界的AI应该是一个重要发展AI方向。
郑仲煊教授是心脏外科、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的世界权威,曾三度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已成为世界标准。郑仲煊教授以“医学+人工智能:医学教育与医疗应用”为主题作了报告,他指出,中国与全球面临巨大的医疗资源挑战,培养能顺应时代的医生,将人工智能融入医学教育势在必行。郑仲煊教授介绍了港中大(深圳)医学院人工智能医学教育与科研情况并指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你,但是会使用人工智能的医生会”。
朱熹教授是AI机器人技术和化学材料领域交叉学科专家,2018年架构了我国第一台化学实验机器人AIR-Chem,随后架构了10种以上智能实验室架构、人工智能学术导师和材料化学科研教学元宇宙系统Mateverse。朱熹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AI技术改变实验科研的一些案例,通过学科知识智能检索、科研思路生成、自动化实验操作、数据深度分析、样品参数优化、智能报告生成及创新性评估等全流程的实践案例,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科研全链条的突破性应用。他表示,“在材料化学学科里,我们有可能是在培养最后一批用手做实验的人类。”
武执政教授曾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连续多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受邀在ICASSP、IJCAI 2023 DADA Workshop等权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武执政教授作了题为“有情商的语音大模型”的主题报告,围绕听得清、有情商、有温度、安全可信四个方面介绍了团队有关安全有温度的语音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武执政教授还展示了其团队发布的AI合成鉴别系统,帮助用户鉴别AI合成音频。
王本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NLP),其团队开发的华佗GPT大模型是首个垂直大语言模型,也是首个通过当年国家药剂师考试的大模型。此次报告中,王本友教授围绕“可信医疗大模型智能体”,详细介绍了华佗 GPT以及其多语言和多模态的扩展,并展示了HuatuoGPT-o1的技术方案,以提升大模型的复杂推理能力和中间可解释性。
陈宁博士于2014年创立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打造了国际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双技术平台,承担了六项国家级人工智能重大技术攻关专项,提出并推动“自进化城市智能体”——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陈宁博士在《边缘AI,探索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主题报告中介绍,边缘AI是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从云端的基础大模型走向应用场景。边缘AI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陈宁博士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大模型会重新定义人类所有的电子设备,从耳机手表到扫地机器人都有可能开口说话,变成人类的个人助手,这背后也依靠边缘AI整个产业链,并介绍了云天励飞如何布局边缘AI。

上述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全新视野和积极启发,获得现场观众热烈反响。在研讨环节,与会院士就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未来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踊跃交流,分享见解与经验,为人工智能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产业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启发。
人工智能专题是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之一。为传承学部优秀文化,更好发挥院士“四个表率”作用,服务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此次共开展了四大板块10场活动,包括学习交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及人工智能专题活动、信息与智造及生命科学国情调研实践活动、2025“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湾区行科普活动。
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指导,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联络处、昆明联络处、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广东院士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单位联合举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专题活动在深圳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