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专题活动在深圳举办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刘慧琴应邀致开幕辞。康飞宇、刘碧录、李宝华三位教授担任联合主持。

康飞宇、刘碧录、李宝华教授担任联合主持
在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陈和生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领衔,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贺艳兵、副教授宋清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梁振兴、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赵炯等学界专家与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廉玉波、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副董事长任建国等产业界代表,共同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展开深度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陈和生作题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及其材料能源研究》专题报告。陈和生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新能源、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研究,特别为解决诸多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可替代的关键研究平台。CSNS克服各种困难,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对国内外用户开放,实现稳定高效运行。已建设了11台中子谱仪,使我国的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户需求强烈,四个面向取得大批重要成果,对解决诸多瓶颈问题做出关键的贡献。CSNS成功落户广东,带动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陈和生院士诚邀相关领域用户充分利用CSNS开展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他强调,中子散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几乎所有的军工单位都有金属疲劳、残余应力的问题,但是绝大部分单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带来《高熵能源与传感》专题报告。王中林院士介绍,洒落在我们环境中,分布广、量级大,但都是很难再利用的碎片化、低频化的能源,例如微风能、震动能、水波能等,则可称之为“高熵能源”。2006年,王中林首次提出纳米发电机的概念。6年后,王中林院士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摩擦纳米发电机,它可以将环境中的低频次、低振幅的机械能量转换为电能。鉴于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将周围环境中微小的震动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心脏起搏器目前还是靠电池来驱动,但电池寿命有限,更换电池需要给患者再次做手术,成本高、风险大。理论上讲,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把心脏跳动这种人体活动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因为心跳可以促使发电机的电极不断摩擦、分开,从而产生电流,并进一步被收集储存起来,驱动心脏起搏器工作。如今,摩擦纳米发电机已经在微纳医疗健康与环保、自驱动传感、蓝色能源等多个领域得到发展。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贺艳兵作《能源存储材料团队介绍》报告,从能源存储材料团队成员和科研平台、高安全性二次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进展及其他方向工作总结与未来工作计划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贺艳兵指出,未来研究工作计划仍聚焦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需求,仍聚焦在高安全、低成本的高性能二次电池及关键材料。重点推进完善锌离子电池储能理论和材料体系、提出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材料学解决方案、发展下一代低成本及高安全储能电池体系等三方面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梁振兴作《液流电池储能:从材料到过程》报告,围绕长时储能液流电池方面的工作进行精彩分享。梁振兴介绍,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聚焦新体系、新方法和新部件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发展多活性位点组装与溶液策略,提高电池储电容量;提出了聚集调控电化学概念,为调控电池性能提供了新机制;揭示了电解液粘度特征,发展了新型电极结构,提高了电池能效等。这个领域是高度交叉的,涉及到有机化学、电化学以及化学工程展望未来。希望建立全丰产元素基太阳能转化存储系统,实现从光能到电能,一直到化学能的存储。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宋清华作《拓扑超表面及其多维光场调控》报告,介绍了拓扑材料的超表面拓扑光学、结构的制备到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宋清华表示,21世纪以来,激光器尺寸日益微型化,性能持续提升,具备轻便、高效、高速率、高功率密度、高集成度等特性,帮助解决数据传输不断增长的能耗问题和芯片上光互连缺乏片上光源的“瓶颈”问题,大大促进了集成光子学的发展。未来,将进一步研究有源超表面,超表面与激光的集成与一体化,有望在光子集成芯片、量子计算芯片当中获得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赵炯作《二维铁电材料的探索》报告,分享了团队成功研发出可大规模合成二维铁电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动微电子丶人工智能及量子资讯领域的技术发展,从而促进高密度存储设备丶能量转换系统丶传感技术及催化技术等各种应用的开发。赵炯介绍,团队最近更利用先进的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4D-STEM),揭示了一类存在于拥有扭曲双层结构的二维材料中的极性涡旋。这些科学发现将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带来崭新及具影响力的转变,并推动开发灵活丶耐磨丶耐用及高效的电子设备,为各类应用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可增强新型记忆体内运算设备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并省却当前晶片运算中所需的运算与记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令社会迈向更高速丶更具能源效益且更灵活的科技新时代。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作《智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创新与前沿展望》报告,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智能新能源材料关键技术创新分享与前沿展望。他指出,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爆,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车也有很好的结合,不管是汽车的设计与研发,以及开发的手段、生产制造、销售服务,所有环节都可以深入到人工智能。下一步的汽车智能化发展,应该拥抱AI,用好AI,实现从车辆设计-生产监控-直至车辆维护的全方位智能化与效率提升。廉玉波认为,与过去传统的机械汽车不一样,现在的汽车已经融合了汽车、电子、芯片、人工智能、通讯、能源、交通等各方面属性,产学研一体化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产学研多方协同发力、大量培养人才。
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副董事长任建国作《动力及储能用新能源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报告。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是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材料,包括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先进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任建国认为,在正极三元材料的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正呈现出显著的单晶化趋势。未来在动力电池市场中,高镍单晶与高镍多晶材料将长期并存。与此同时,超高镍和富锂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固态电池的潜在正极材料方向,目前贝特瑞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发工作。
在学术研讨互动环节,与会者热情高涨、踊跃提问。院士专家结合学术积淀与前瞻视野,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展开深度研讨,积极献智献策,助力科研平台及创新企业驱动发展。

会议现场

交流环节
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专题是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之一。本次专题活动通过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对话平台,有力促进了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协同。活动成果将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驱动力,助力大湾区建设全球科创高地。
为传承学部优秀文化,更好发挥院士“四个表率”作用,服务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华南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共开展了四大板块10场活动,包括学习交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及人工智能专题活动、信息与智造及生命科学国情调研实践活动、2025“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湾区行科普活动。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指导,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联络处、昆明联络处、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广东院士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单位联合举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