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汪燮卿

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Loading...
汪燮卿
        汪燮卿(1933-02- ),男,石油加工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祖籍安徽休宁,出生于浙江龙游。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转入北京石油学院,1955年毕业。1956年赴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会副主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化学化工专业组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三种期刊的编委会主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主编。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军工油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和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负责分析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古尸内棺中水和油漆的组成,负责查清高级轿车刹车油事故的原因并研制出合成刹车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汪燮卿主持研发成功以催化裂解技术(DDC)为代表的,包括DCC-Ⅰ、DCC-Ⅱ、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成套技术(AR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液化气及柴油催化裂化技术(MGD)和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新工艺,以及符合上述工艺要求的CHP、CRP、CIP、RMG和RAG等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系列新技术。他同时主持了与美国石伟(SWEC)公司的合作谈判,使DCC技术经其代理成为我国重大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成套技术。